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元宵节是一个象征团圆和幸福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一家人团聚,共同品尝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在元宵节猜灯谜是一项久远的传统,而猜灯谜的灯谜也有各种各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元宵节可以出哪些灯谜和关于元宵的灯谜有哪些吧!
元宵节可以出哪些灯谜
谜面:化装完人显俏(打一节日名)
谜底:元宵
解析:“肖”字与“人”组合,方显现“俏”字。“肖”与“完人”化装后,可成“元宵”二字。
谜面:元宵月光窗前洒(打一字)
谜底:一
解析:“元宵”二字的“月光”和“窗前(宀)”洒落了,余下“一”字。
谜面:狂数钞票闹元宵(打四字常言)
谜底:有点过节
解析:“有点”,别解为“有点钞票”。“过节”即“过元宵节”。
谜面:元宵节前人微笑(打一字)
谜底:莞
解析:“宵节”二字的前半部分为“宀草”,与“元”组合,可为“莞”字。“人微笑”提示“莞”的字义。
谜面:开春雨连绵(打二字节日名)
谜底:三八
解析:“雨”,别指下雨,暗示没了太阳(日)。“春雨”即别解为“春”字没了“日”,再分开可为“三八”二字。
谜面:演员打斗真叫绝(打一字)
谜底:角
解析:“角”,一义为“演员”,也有“打斗”之意;“角”与“绝”的读音还相同。谜面三次扣合谜底。
谜面:禾中长草心不忙(打一节气)
谜底:芒种
解析:“禾中”合为“种”字。“心不忙”别解为“忙”字不要“心”,剩下“亡”,长“草”后即为“芒”字。
谜面:一去无音讯(打一字)
谜底:查
解析:“查”字去掉“一”,余下“杳”。“杳”,字义为消失,不见踪影。
谜面:生产鞋袜不对外(打一成语)
谜底:自给自足
解析:谜底别解为“自己做给自己的脚穿”。
谜面:百里挑一两倾心(打一字)
谜底:皆
解析:“百”字挑去“一”,余下“白”;“倾”字的中心是“匕”。
谜面:怡心游山阴(打二字城市)
谜底:台北
解析:“怡”字的“心”游走了,留下“台”。中国古代历来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之说,故以“山阴”扣“北”。
谜面:一去就变坏(打一字)
谜底:坯
解析:“坯”字的“一”去了,就变成“坏”字。
谜面:香字少一撇,不作杳字猜(打一字)
谜底:杏
解析:“香”字少去“一”和“撇”,余下“杏”字。
谜面:这声音来自钱塘江(打一字)
谜底:浙
解析:钱塘江,古称“浙”。“这”的读音与“浙”相同。
谜面:新春伊始主人迎(打二字地名)
谜底:广东
解析:“新春伊”三字的首笔组合起来,可成“广”字。古时主位在东,谜底以“东”代指“主人”。
谜面:桃李满天下(打一成语)
谜底:遍地开花
解析:从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中的“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诗句中,可以推测出“桃李”指的是“花”。
元宵猜灯谜起源于什么时候:南宋
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据介绍说,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学形式,生动活泼。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而谜语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谜语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一些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传统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 *** ,巧妙影射。
当时把这种 *** 叫“隐语”或“瘦词”。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这时的谜语还是比较粗糙的,有民间老百姓创作的,也有文人创作的。到了三国时,谜语书面创作形式已十分盛行。
宋代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丰富了灯节的娱乐活动,这时才是灯谜。此后,谜语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为在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就促进了灯谜的发展。于是,当时不少的文学家都成为制谜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