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说起古代的政治制度,你能说出几个呢?对于三公九卿你熟不熟悉呢?三公九卿指的是什么,这是秦朝统一全国后设置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那么,官和僚是什么意思呢?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
“三公九卿”指的是什么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但具体说法不一,有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的,也有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的。秦时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职辅佐皇帝,也被称为三公。汉时,三公名号多变,但多位高权重。至隋朝,三公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渐演化成加官、赠官。
秦时在中央三公之下分设九卿之位执行具体政务,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后各朝“九卿”指代不一。隋唐九卿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但已无行政之权。南宋、金、元后,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已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官”“僚”是什么意思
“官”字,会意,甲骨文字形,有治众的意思,即庇护人民的人。
《尚书·酒诰》里有“百僚庶尹”的句子,属于商王朝的内廷官员,后来,僚就变成了一般官员的意思。
“僚”一般指内部的官吏。
“吏”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根据《周礼》,吏在上古地位不会太高,主要是管理记事与文献。中国历史上,“吏”也都是低级官员,在“官”之下,而且“吏”强调作为官守的责任所在,很接近今天的技术官僚。
“吏”在古代也指官府里面的胥吏或者差役,属于 *** 机构里面的佣人,已经不属于官僚的范畴。另外,“吏”经常被指称为地方官员,传统上说“吏治”,一般而言指的是地方政治。
“士”的由来
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凡由中正品评者,皆据其德行才能、家族阀阅而给予不同品第(乡品),然后授予各种官职。未经中正品评者,不得仕为品官。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三公九卿指的是什么,官和僚是什么意思”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上一篇:了解泰国签证类型及申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