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日历没有出现之前,我国有自己的天文历法,而且还多种多样,极具寓意和内涵。那么,中国人必知的天文历法有哪些呢?在农历月份里,你知道正月一词是怎么来的吗?想知道正月是指哪个月,有多少天,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正月一词是怎么来的
正如歌词里唱道:“正月里来是新年。”人们习惯把农历中一年的之一个月叫作“正月”,“正月初—”“正月十五”也都是因此而来。但为什么把一月不叫一月,偏称作“正月”呢?
在中国古代,每年的之一个月选定,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在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据说,商朝把夏朝规定的十二月算作每年的之一个月,而周朝又把十一月算作每年的之一个月。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把十月算作每年的之一个月。直到汉朝的汉武帝,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几代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之一个月叫作“正月”。“正”就是改正的意思。既然他们做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12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因秦始皇姓赢名政,他觉得“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音)月”。后来人们习惯了这种叫法,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正月是指哪个月
一月通常称: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农历的之一个月,有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等多种称呼。
我们的先辈在长期的劳动和生产活动中,通过观察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以及某些恒星的升起和落下,逐渐掌握了一年四季更替的规律。他们以月亮的盈亏变化来定义月份,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并以十二地支对应这些月份,从而创立了最早的历法—夏历。
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每个新朝代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岁首,即新年的起始月,因此不同朝代的岁首月份并不统一。
例如,夏朝的夏历以一月为岁首,商朝的殷历则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而周朝的周历则以夏历的十一月作为岁首。在干支纪年法中,一月被称为“建寅”月,十二月为“建丑”月,十一月为“建子”月,这被称为“三建”之说。这里的“建”字,指的是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
在中国历史上,直到秦朝到西汉中期,岁首都定在夏历的十月,即农历每年的十月初一作为新年的开始。
直到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岁首被固定在了“建寅”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农历正月,这一规定被后世沿用至今。
在汉语中,“正”字有两种读音。一种是“zhèng”,如“刚正不阿”,表示正直、纠正等含义。但在农历正月的称呼中,“正”字应读作“zhēng”,这与“万里征途”中的“征”字发音相同。这种读法自周秦时期沿袭至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秦始皇名为嬴政,“政”与“正”同音,为避讳皇帝的名字,人们便将“正”字读作“征”。
正月有多少天
从日历上看2024年农历正月有二十九天。正月,即农历新年的之一个月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中国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份,每个月份对应一个地支,形成了最初的夏历。不同朝代对于岁首(即新年起始月)的确定有所差异。夏朝的夏历以一月为岁首,而到了秦朝至西汉中叶,岁首则定在了十月,即农历的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岁首被正式确定为“建寅”月,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农历正月,这一规定被后世沿用。
正月期间,中国传统节日众多,其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包括春节和元宵节。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等,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元宵节则以观灯、猜灯谜等活动为主,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正月,作为新年的之一个月,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习俗,如拜年、遛百病、耍社火、送穷神、迎财神、猜灯谜、闹元宵等。人们在这个时候互相拜访,互道新年快乐,共同祈愿新的一年幸福安康。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人必知的天文历法,正月一词是怎么来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