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请大家看下面的教学反思范文,互相学习和交流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小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 *** 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艺术。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 *** 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儿童歌曲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学会"听"音乐。
二三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给学生多听的机会,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简谱的概念。并利用创编旋律来提高识谱能力。创造性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机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三、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把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目的。在音乐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如《白雪公主的小马车》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对童话故事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教学中,有个小朋友说:“老师我想把歌词内容改一改,因为快到圣诞节了,我想把白雪公主改成圣诞老人,行吗?我还能画给大家看呢。”听了孩子真诚而幼稚的话语,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大家都可以画一画、改一改。”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画的画、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学生情绪达到了极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敢干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电教渗透直观表达,引起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奇性强。对生动、形象的材料感受性强,在感知时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利用电教声、光、图、色俱佳的优点新授,有时可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例如在《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教学时,学生听了两遍录音范唱便会了,但绝大多数是面无表情地唱。我便运用电教启发他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你们骑过马吗?谁说说骑马时的心情?”小朋友一下子来劲了,骑过马的同学纷纷举手回答,我又说:“老师今天带大家去大草原旅行!”于是我扮导游,小朋友扮游客、当小骑兵,在教室里扬起马鞭骑着“大马”,边玩边唱刚学过的歌曲,同学们个个情绪饱满,兴奋异常。歌声中充满了情感,洋溢着美的色彩。
五、打击乐器进课堂。
我感觉使用打击乐器很简单,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要想运用的自如并不是很简单的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使学生一步步的提高。
总之,通过这次研修学习,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通过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我们将会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结合实际情况去更好地开展我们的音乐教学,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前段时间,我们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倾向”的抽样调查,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在他们的答卷反馈里,我们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乐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音乐老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那种感动,相反的却是冷漠与排斥;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恁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 *** 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 *** 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之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还有一个领不到奖金(甚至工资)的音乐老师。
一边是歌厅、音乐会、mtv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
课程改革使音乐课堂焕发着活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领悟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更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更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在音乐课中把认识乐谱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识谱作为学生懂不懂音乐的标准,不但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唱,死板的讲述乐理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重新反思了以往的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小练习:在课始与课末,进行骑着毛驴进教室的小游戏,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游戏中,我让每个学生都有三个自己创想的动作。首先,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动物的外形模仿。让学自主的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其次,让学生随着音乐把这三个动作串联起来,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发挥创编律动,让学生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那么到了下一课,我便要求学生尽量不要重复自己上节课的动作,学生们相互模仿,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动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动物了,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前段时间,我们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倾向”的抽样调查,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在他们的答卷反馈里,我们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乐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音乐老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那种感动,相反的却是冷漠与排斥;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恁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小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 *** 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艺术。
导入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好的导入就象是一幅名画、一首名曲,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谜语、故事引入和联系生活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讲授《两只小象》时,我就首先以“森林里的小动物”几个谜语导入,学生非常有兴趣,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结合故事展开了一系列的“讲一讲你身边的小动物”、“改编动物故事”、“模仿动物声音”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积极踊跃,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想象力,锻炼了表达能力,体验到了艺术的魅力。在《走进乐器的世界》中,我请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所看、所接触,描述一下自己熟悉的乐器,学生的兴致很高,都滔滔不绝、积极投入。
这样,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富有魅力的导入,达到学生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让学生好奇、有兴趣的情绪在整节课中得到延续,从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由偏重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和训练,转向强 *** 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采用艺术感受和参与实践来增强体验,改变学习内容单一、高深、繁多的专业化倾向,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组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为学生掌握。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唯教材、唯教参”,应将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 *** 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
1、音乐感受。艺术的魅力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人们用心去感受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将生活实例与艺术课程相结合,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分的感受生活中所能听到的各种声音,让他们在课堂中模仿、表现;带领学生到室外去“寻找声音”、“搜集声音”,然后,将学生“找”到的这些声音对应相应的节奏,让学生来拍读,从中感受长短、强弱、高低的艺术要素,使学生懂得艺术与生活密切相联。
2、参与实践。音乐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各种游戏、讨论、表演……都少不了学生的身影。在亲自的参与实践中,不仅增进了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如在《两只小象》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表现不同动物形象的音乐中做“学动作,猜动物”的游戏。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动作游戏中学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既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以及肢体表现的能力。
艺术课程由原来过于强调等级化考试、比赛获奖选拔,转向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艺术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的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艺术档案夹实施过程性评价。艺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所以,要更关注对学生艺术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并注意调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比如,在以舞蹈切入的《小孔雀,告诉你》一课中,课前我让学生欣赏杨丽萍的《孔雀舞》,然后全班一起用手模仿孔雀头,再跟老师学几个孔雀舞的动作,并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出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评价;只要学生尽力参与进来,我就在指导的同时积极给予肯定。因为,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学生的关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采用这种评价的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案例描述:一天上完音乐课。
临走时,我向学生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根据课本上给你提供的“沙子、黄豆、牛奶盒子、可乐瓶”自制沙球。下节课带来。”当时,因为快下课了匆匆一说也未来得及特别强调。原想:完成的人肯定寥寥无几。不想,过了几日又上课时,竟然发现那四班孩子手中都拿着自制的沙球。有的学生没带来课前还专门跑到办公室说明情况。当时,我的心头一热,真的很惊喜。看来,孩子们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非常感兴趣也很重视。一上课,我就表扬了他们:“自制乐器——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我们课堂上乐器缺乏的问题,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一举两得。”课堂上,孩子们乐不思蜀的使用着自制的乐器,而且效果还相当不错。看到他们兴趣昂然的样子,我乘胜追击:课后再去动手自制碰铃和串铃等乐器。过了几天,他们带给了我更多的意外和惊喜。这就是低段的孩子。再来看看高段的孩子:“请大家课后去搜查一下有关莫扎特的生平。”过了几日上音乐课,询问莫扎特的生平,只有极少数人举手,其余的都不吭声坐冷板凳。老师只好点将,点一个插一支蜡烛,再点再插,有几个凭着曾经课外书上看到过说上了那么一两句。询问原因,有的说家里没电脑;有的说没查过;还有的说忘了。我只好唱独角戏,你说不上来只有我说了。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样子。
案例分析:针对此,我具体分析了原因:
低段的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他们童言无忌,想说就说,毫不掩饰,就像一张白纸任由老师描绘。而高段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想逐渐成熟,开始特别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不再轻易表白自己,生怕自己的表现会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
新课程带来了勃勃生机,沐浴在新课程中的孩子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精美课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而老课程在许多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缺乏时代性与针对性,离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原因。
新课程,家长重视,孩子喜欢。而老课程,仍有很多家长和孩子把它视作“副课”看待。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容忽视。但我觉得它并不是根本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我想还是“教育方式”问题。平时,有的老师过分追求标准答案,“师道尊严”占据着重要位置,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学生的思想受到压抑,他们不敢说,不愿说,学习被动,积极性缺乏。如此教学,即使是再好的课程都会抹杀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情。
如果我们每天一个故事,每天一个笑话,每天一个奖励,相信我们的课堂将充满笑声,充满吸引力。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将一个例题,探索的问题都象探险者一样,知识里充满了神秘,好奇,快乐。这样的情景下学会的知识能不深刻吗?能不有效吗?下一节课是学生最盼望的。
前段时间,我们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倾向”的抽样调查,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在他们的答卷反馈里,我们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乐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音乐老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那种感动,相反的却是冷漠与排斥;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恁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之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还有一个领不到奖金(甚至工资)的音乐老师。
一边是歌厅、音乐会、mtv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
在这次支教实习中,我担任了一、三、四、五年的音乐教学工作,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拿出不同的教学本领,针对性教学,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支教音乐课堂教学反思。在此我对不同年级的教学课例作出了一些教学反思: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联想和模仿力较强,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在课堂上能够在律动、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和谐相处与合作。只要善于诱导,启发他们潜在的能力,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就能让孩子们融入到歌曲的学习和表演中。
因此,在第5课《雁群飞》的教学中,我以一个“情”字贯穿整个歌曲,以“优美、抒情、投入、神情、舒展”等感情将整节课串起来,一环接一环,采用听唱教学法使学生首先学会歌曲,再用纠正法改正学生在歌唱中的音准问题。在学生掌握歌曲之后,我用舞蹈加深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设计大雁飞的动作,激发学生表现欲。不足的地方是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差,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出现了课堂纪律混乱的现象,以后应在课堂管理方面多加训练。
到了三年级的课堂,学生好奇心强,但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注重营造预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自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学反思《支教音乐课堂教学反思》。
在《大海啊,故乡》这一课,整堂课同学们表现积极,能按要求来演唱歌曲,得到我的教学目标。通过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让学生随着音乐划拍哼唱旋律,运用了体态律动法,让学生随伴奏身体律动,通过不同的形式,使学生更加熟悉歌曲。在同学熟悉歌曲、韵律的情况下,进行音乐创造活动,但是学生能力欠缺。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兴趣。在面对一种新的乐器时会非常兴奋,会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正因为这样,会出现一个纪律问题,一个人教几十个学生,如果大家都随心所欲乱吹一通,那就是噪音四起、嘈杂刺耳。
因此在竖笛教学的之一课要和学生交代清楚吹奏学习的纪律,将这一纪律要求贯彻到底。才能保证竖笛学习正常、高效地进行。竖笛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聆听的习惯培养,追求轻柔的音色,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吹奏习惯和听辨能力,进而培养音乐审美的能力。教学时尽量设计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避免机械化的教学。
五年级学生是我觉得这四个年级中没那么吃力的年级。学生性格比较活泼,接受能力也比较强,有一定的表演欲,音乐基础也比较扎实,但在歌唱方面,气息、音准还有待提高,在情感表达方面少有欠缺。他们在面对比较新颖的上课形式时,好奇心会增强,更有求知欲,使他们在其中享受到快乐,陶冶情操。因此我选择了五年级其中一个班上了一堂《青春舞曲》汇报课。整节课是比较完整的,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形式丰富新颖,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时间把控准确。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之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还有一个领不到奖金(甚至工资)的音乐老师。
一边是歌厅、音乐会、mtv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
课程改革使音乐课堂焕发着活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领悟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更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更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在音乐课中把认识乐谱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识谱作为学生懂不懂音乐的标准,不但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唱,死板的讲述乐理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重新反思了以往的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小练习:在课始与课末,进行骑着毛驴进教室的小游戏,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游戏中,我让每个学生都有三个自己创想的动作。首先,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动物的外形模仿。让学自主的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其次,让学生随着音乐把这三个动作串联起来,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发挥创编律动,让学生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那么到了下一课,我便要求学生尽量不要重复自己上节课的动作,学生们相互模仿,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动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动物了,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课的备课不一样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能够先给自我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个性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我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一样的教学方式 *** ,以求得更佳效果。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 *** ,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一样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 *** ,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能够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带给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能够透过语言也能够透过文字,能够自我反思也能够透过交流进行群众反思。
反思更具有借鉴好处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透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透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能够提高自我的教学潜力,也能够带给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能够透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能够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就应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 *** 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资料的课,会有什么不一样,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更好也能在听完课后写成文字。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一样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我的特长,别人的特长能够作为自我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我能够如何利用。
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用心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就应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 *** 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打造精品课堂是我们每位教师一直以来潜心研究的课题,虽然着力点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在我校特色学校建设的浪潮里,我做为一名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中,学习锻练自己,使我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更加接近,让我与同学们一起在音乐的海洋里享受着快乐。
首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丰富音乐课堂。在唱歌教学中,我利用上网查寻,让学生了解词曲作者、歌曲的创作背景,并有机会欣赏一首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和风格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习歌曲的动力;或播放歌曲的mtv,让学生领略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的魅力,更深层次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及感情。在欣赏教学中,我 *** 简单的课件将所要欣赏的歌曲与画面串联在一起,同学们即有了听觉的享受又有视觉的感受,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欣赏课以单调、枯燥地听觉为主的教学 *** ,使每一堂音乐课都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我在唱歌课《唱脸谱》中,上网搜集了许多关于脸谱的知识,用课件的形式显现给学生,让学生去看、去想,产生一种直接感受。在学唱歌曲中,我用自己的指挥来引导学生赏析、演唱,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比起传统的教学生认识音符、掌握时值要快的多。
其次,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音乐虽然是一门副科,学生们不重视,但我一直不放松课堂的纪律管理,同学们要和上其它的课一样遵规守纪,我也总是一副冷面孔,需要提问回答时方可有人说话,音乐课也没有让学生享受它所应该带来的快乐,所以我也一直让同学们不敢亲近。
随着自己的不断学习与进步,让我觉得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太多的压力,我应该还给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从自己一天的工作中的一件小事说起,给同学们说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从而引出对生活和学习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鼓励他们珍惜现在,好好学习;然后我会微笑着面对同学们进行课堂教学,即使有的同学违反了纪律,我也会用微笑的眼神会意地一笑,同学的自尊心在受保护的情况下,接受了我的暗示;在语言上,把以往铿锵有力地音调降低八度,把语言亲切化,这也让我有了和同学的亲和力,让我的课堂充满快乐和笑声。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审美感受,是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基础。
在《唱脸谱》在节课中我重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认识脸谱,了解京剧,并区分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这节课中,我不是看学生这首歌唱到什么程度,而是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等,看他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是否对京剧产生了兴趣,是否对脸谱产生了兴趣,是否拿着自制的脸谱兴高采烈地边演唱歌曲边手舞足蹈,上完这节课是不是很快乐,余兴未尽,是否真正做到也在乐中陶情,情中激趣,趣中学乐,乐中审美,美中提高,我想,这也是每一个音乐教师追求的更高境界。
其实,最让我得心应手的还是在备课这个环节,有了更多的资源可利用。在我们特色学校建设的引领下,学科之间的整合就更加紧密而贴切,这对我的备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引,每节课我都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觉得音乐这个学科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整合起来得心应手。平时我会把其它学校音乐教师的备课搜集到我的电脑里,然后结合我的思路,取之长,补已短,既可资源共享又有自己的特色。
1、在一些不爱好音乐的学生身上我找不出更好的办法让他们由喜爱我变得更加喜爱音乐;
2、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还应更多更好,课件的 *** 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3、备课的思路还不够宽……。
我会在每一节课上认真探索,积累经验。
打造精品课堂是我们每位教师一直以来潜心研究的课题,虽然着力点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在我校特色学校建设的浪潮里,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中,学习锻练自己,使我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更加接近,让我与同学们一起在音乐的海洋里享受着快乐。
首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丰富音乐课堂。在唱歌教学中,我利用上网查寻,让学生了解词曲作者、歌曲的创作背景,并有机会欣赏一首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和风格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习歌曲的动力;或播放歌曲的mtv,让学生领略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的魅力,更深层次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及感情。在欣赏教学中,我 *** 简单的课件将所要欣赏的歌曲与画面串联在一起,同学们即有了听觉的享受又有视觉的感受,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欣赏课以单调、枯燥地听觉为主的教学 *** ,使每一堂音乐课都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我在唱歌课《唱脸谱》中,上网搜集了许多关于脸谱的知识,用课件的形式显现给学生,让学生去看、去想,产生一种直接感受。在学唱歌曲中,我用自己的指挥来引导学生赏析、演唱,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比起传统的教学生认识音符、掌握时值要快的多。
其次,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音乐虽然是一门副科,学生们不重视,但我一直不放松课堂的纪律管理,同学们要和上其它的`课一样遵规守纪,我也总是一副冷面孔,需要提问回答时方可有人说话,音乐课也没有让学生享受它所应该带来的快乐,所以我也一直让同学们不敢亲近。随着自己的不断学习与进步,让我觉得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太多的压力,我应该还给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从自己一天的工作中的一件小事说起,给同学们说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从而引出对生活和学习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鼓励他们珍惜现在,好好学习;然后我会微笑着面对同学们进行课堂教学,即使有的同学违反了纪律,我也会用微笑的眼神会意地一笑,同学的自尊心在受保护的情况下,接受了我的暗示;在语言上,把以往铿锵有力地音调降低八度,把语言亲切化,这也让我有了和同学的亲和力,让我的课堂充满快乐和笑声。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审美感受,是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基础。在《唱脸谱》在节课中我重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认识脸谱,了解京剧,并区分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这节课中,我不是看学生这首歌唱到什么程度,而是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等,看他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是否对京剧产生了兴趣,是否对脸谱产生了兴趣,是否拿着自制的脸谱兴高采烈地边演唱歌曲边手舞足蹈,上完这节课是不是很快乐,余兴未尽,是否真正做到也在乐中陶情,情中激趣,趣中学乐,乐中审美,美中提高,我想,这也是每一个音乐教师追求的更高境界。
其实,最让我得心应手的还是在备课这个环节,有了更多的资源可利用。在我们特色学校建设的引领下,学科之间的整合就更加紧密而贴切,这对我的备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引,每节课我都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觉得音乐这个学科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整合起来得心应手。平时我会把其它学校音乐教师的备课搜集到我的电脑里,然后结合我的思路,取之长,补已短,既可资源共享又有自己的特色。
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有亮点也有瑕疵,比如:
1、在一些不爱好音乐的学生身上我找不出更好的办法让他们由喜爱我变得更加喜爱音乐;
2、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还应更多更好,课件的 *** 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3、备课的思路还不够宽……。
我在本课中根据教学主题及教学目标,尝试和使用了创设情景、分析对比、学生搜集资料合作、小组汇报、师生合作等教学 *** 。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大容量、全兼容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将各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展示给学生实现视听结合,激发其认知兴趣,调动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给学生提供一个性化全方位的音乐环境,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转化为知识和素养的积累,同时更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我结合音乐课程现代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我设计了想、感、赏、做四个环节,也就是回忆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一系列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乘着信息技术的翅膀”在大自然中自由翱翔。
音乐教学是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则为现代课堂教学引入了新的元素与生机。本节课我借助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轻松攻克了教学难点,使音乐教学如虎添翼,既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优化了课堂结构。为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情感体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获得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教学本节课,使我更加坚定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整合优化的信心,让我们乘着信息技术的翅膀在音乐无极限的空间里自由翱翔吧。
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由偏重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和训练,转向强 *** 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采用艺术感受和参与实践来增强体验,改变学习内容单一、高深、繁多的专业化倾向,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组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为学生掌握。那么,我就针对我的这节音乐课说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的身影。在亲自的参与实践中,不仅增进了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表现不同动物形象的音乐中做“学动作,猜动物”的游戏。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动作游戏中学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既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以及肢体表现的能力。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唱能力,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认真听琴听音乐的状态,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尽快的充实完善自己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相信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会有更多的收获是生活的进一步升华,从而逐步的增强学生的艺术感觉的能力。
打造精品课堂是我们每位教师一直以来潜心研究的课题,虽然着力点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在我校特色学校建设的浪潮里,我做为一名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中,学习锻练自己,使我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更加接近,让我与同学们一起在音乐的海洋里享受着快乐。
首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丰富音乐课堂。在唱歌教学中,我利用上网查寻,让学生了解词曲作者、歌曲的创作背景,并有机会欣赏一首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和风格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习歌曲的动力;或播放歌曲的mtv,让学生领略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的魅力,更深层次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及感情。在欣赏教学中,我 *** 简单的课件将所要欣赏的歌曲与画面串联在一起,同学们即有了听觉的享受又有视觉的感受,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欣赏课以单调、枯燥地听觉为主的教学 *** ,使每一堂音乐课都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我在唱歌课《唱脸谱》中,上网搜集了许多关于脸谱的知识,用课件的形式显现给学生,让学生去看、去想,产生一种直接感受。在学唱歌曲中,我用自己的指挥来引导学生赏析、演唱,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比起传统的教学生认识音符、掌握时值要快的多。
其次,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音乐虽然是一门副科,学生们不重视,但我一直不放松课堂的纪律管理,同学们要和上其它的课一样遵规守纪,我也总是一副冷面孔,需要提问回答时方可有人说话,音乐课也没有让学生享受它所应该带来的快乐,所以我也一直让同学们不敢亲近。随着自己的不断学习与进步,让我觉得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太多的压力,我应该还给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从自己一天的工作中的一件小事说起,给同学们说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从而引出对生活和学习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鼓励他们珍惜现在,好好学习;然后我会微笑着面对同学们进行课堂教学,即使有的同学违反了纪律,我也会用微笑的眼神会意地一笑,同学的自尊心在受保护的情况下,接受了我的暗示;在语言上,把以往铿锵有力地音调降低八度,把语言亲切化,这也让我有了和同学的亲和力,让我的课堂充满快乐和笑声。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审美感受,是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基础。在《唱脸谱》在节课中我重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认识脸谱,了解京剧,并区分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这节课中,我不是看学生这首歌唱到什么程度,而是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等,看他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是否对京剧产生了兴趣,是否对脸谱产生了兴趣,是否拿着自制的脸谱兴高采烈地边演唱歌曲边手舞足蹈,上完这节课是不是很快乐,余兴未尽,是否真正做到也在乐中陶情,情中激趣,趣中学乐,乐中审美,美中提高,我想,这也是每一个音乐教师追求的更高境界。
其实,最让我得心应手的还是在备课这个环节,有了更多的资源可利用。在我们特色学校建设的引领下,学科之间的整合就更加紧密而贴切,这对我的备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引,每节课我都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觉得音乐这个学科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整合起来得心应手。平时我会把其它学校音乐教师的备课搜集到我的电脑里,然后结合我的思路,取之长,补已短,既可资源共享又有自己的特色。
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有亮点也有瑕疵,比如:
1、在一些不爱好音乐的学生身上我找不出更好的办法让他们由喜爱我变得更加喜爱音乐;
2、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还应更多更好,课件的 *** 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3、备课的思路还不够宽……。
《好月亮你走的这样静悄悄》这首歌曲是一首抒情优美的歌曲,歌曲表现出月亮的宁静,皎洁地美丽。我用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描写月亮的歌谣,创设与音乐作品相符合的氛围,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进入情境。让学生边听边看歌词,体会歌词描绘的理不清、斩不断的母爱之情。回顾课堂的点滴,反思如下:
一、课堂点滴。
1.全课用月亮引出童声合唱曲《月亮月光光》、广东音乐《彩云追月》,让学生感受到多种形式的音乐可以表现月亮的。并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到广东音乐乐器的特点、台湾地方特色的童声合唱。
2.本课的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部分是:广东音乐的介绍、为图配乐的`环节。个人认为这些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增加一些乐器了解的常识和对音乐配乐的理解。
3.在教唱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进行曲谱分析,很快就能找到演唱这首歌曲的窍门所在,于是学生很快地就掌握了曲谱。曲谱熟悉的前提下学生进行歌词学习可以说是毫不费劲,很快地就能掌握了本课的重点歌曲《好月亮你走的这样静悄悄》。
4.歌曲结束后让学生欣赏了同题材的摇篮曲,在欣赏的过程中并提醒孩子们观看演唱的小朋友他们的口型是怎么样的,神态是怎么样的,为下一节的合唱练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不足。
1.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的还不是很流畅,需要更多的教学经验来弥补。
2.时间安排稍欠合理,前面欣赏部分花的时间比较多。
3.上完后发现自己原先准备的一些内容忘了讲述了,例如原本我想总结一下广东音乐演奏的主要乐器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还是由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来学习,没能让学生更多的发挥与创造,以及自主学习,以后还要发动脑筋去设计。
回顾前一时期的音乐课教学,下面两个方面体会较深。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随着学业的加重,音乐在初中生的眼中是副科,是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课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乐理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这就对我们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去设计一堂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标。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文档为doc格式。
《小事情》这是一首美国童谣,三四拍,结构单纯,和声规整,由两个乐句构成,流畅起伏的旋律,舒展的节奏,给人纯洁、宁静的美感。
教材中的第二句反复一次并且加入了二声部,运用了合唱的形式,很好的表达了歌词的意境,使人产生“汇合”、“宏大”的感觉。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知道并且抓住三四拍的韵律感。并且唱准歌曲连音线部分的演唱。六拍的时值要唱准划准。在演唱的同时要注意强弱的演唱律动感。
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学习了两种演唱形式,让他们自己去发觉哪种演唱形式更贴近“小水滴汇聚成大海洋”这句歌词。三部轮唱与合唱他们更喜欢轮唱这种演唱形式,一节课在他们的歌声中较完美的结束。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 *** 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初中简谱版第三册)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视唱练耳是音乐课中基本技能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极易形成固定模式而单调乏味,如果教师能收集一些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民歌小调作为教材,开展“唱着民歌去旅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就会感到新鲜而提高积极性。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 *** ,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例如在学习小三 *** 时可先复习大三 *** ,在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之间都是三度,根音与五音之同是纯五度)和不同的地方(大小三度位置的互换),学生极易理解。再如,在学习自然小调时,可先复习自然大调的歌曲和音阶,当学生唱自然小调音阶时就会发现与自然大调的关系,然后把两调的音阶进行板书对照,从中发现主音各异,半音位置移位有不同之处,用两调所谱写的歌曲情调也有所个同。这样的衔接,既自然又简洁。学生接受也不难。
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 *** 。同样,一堂音乐课也应该有“ *** ”之处。这个“ *** ”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 *** ”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可以在生动的故事中结尾,可以在听教师范唱或听录音中结尾,也可以在请演唱水平高的学生演唱或全班学生不拘形式的演唱,甚至可以在师生对唱,学生边歌边舞中结尾。把一堂课的结尾搞得生动活跃,热热闹闹,使学生像听小说连播,观看连续剧那样在撩人心绪的悬念中盼望下周音乐课的到来。
强调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并不意味着其他环节可以忽略。音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它们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件”,只有每个“部件”运转正常,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音乐课。临走时,向学生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根据课本上给你提供的“沙子、黄豆、牛奶盒子、可乐瓶”自制沙球。下节课带来。”当时,因为快下课了匆匆一说也未来得及特别强调。原想:完成的人肯定寥寥无几。不想,过了几日又上课时,竟然发现那四班孩子手中都拿着自制的沙球。有的学生没带来课前还专门跑到办公室说明情况。当时,我的心头一热,真的很惊喜。看来,孩子们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非常感兴趣也很重视。一上课,我就表扬了他们:“自制乐器——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我们课堂上乐器缺乏的问题,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一举两得。”课堂上,孩子们乐不思蜀的使用着自制的乐器,而且效果还相当不错。看到他们兴趣昂然的样子,我乘胜追击:课后再去动手自制碰铃和串铃等乐器。过了几天,他们带给了我更多的意外和惊喜。这就是低段的孩子。
再来看看高段的孩子:“请大家课后去搜查一下有关莫扎特的生平。”过了几日上音乐课,询问莫扎特的生平,只有极少数人举手,其余的都不吭声坐冷板凳。老师只好点将,点一个插一支蜡烛,再点再插,有几个凭着曾经课外书上看到过说上了那么一两句。询问原因,有的说家里没电脑;有的说没查过;还有的说忘了。老师只好唱独角戏,你说不上来只有我说了。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样子。
案例分析:针对此,我具体分析了原因:
低段的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他们童言无忌,想说就说,毫不掩饰,就像一张白纸任由老师描绘。而高段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想逐渐成熟,开始特别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不再轻易表白自己,生怕自己的表现会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
新课程带来了勃勃生机,沐浴在新课程中的孩子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精美课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而老课程在许多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缺乏时代性与针对性,离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原因。
新课程,家长重视,孩子喜欢。而老课程,尤其是“小三门”,仍有很多家长和孩子把它视作“副课”看待。我就曾经在和一个六年级调皮男孩谈话时得知:他爸爸这样教育孩子——“音乐课是副课,无所谓,随便上上。”家长不重视不说,还如此灌输孩子。难怪,他的孩子上课经常不带书,还随便讲话。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容忽视。但我觉得它并不是根本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我想还是“教育方式”问题。平时,有的老师过分追求标准答案,“师道尊严”占据着重要位置,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学生的思想受到压抑,他们不敢说,不愿说,学习被动,积极性缺乏。如此教学,即使是再好的课程都会抹杀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情。另外,有的教师在实施老教材时,缺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只是一味的指责老教材的错,而不去研究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是导致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所在。
在这次支教实习中,我担任了一、三、四、五年的音乐教学工作,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拿出不同的教学本领,针对性教学,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此我对不同年级的教学课例作出了一些教学反思: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联想和模仿力较强,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在课堂上能够在律动、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和谐相处与合作。只要善于诱导,启发他们潜在的能力,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就能让孩子们融入到歌曲的学习和表演中。因此,在第5课《雁群飞》的教学中,我以一个“情”字贯穿整个歌曲,以“优美、抒情、投入、神情、舒展”等感情将整节课串起来,一环接一环,采用听唱教学法使学生首先学会歌曲,再用纠正法改正学生在歌唱中的音准问题。在学生掌握歌曲之后,我用舞蹈加深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设计大雁飞的动作,激发学生表现欲。不足的地方是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差,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出现了课堂纪律混乱的现象,以后应在课堂管理方面多加训练。
到了三年级的课堂,学生好奇心强,但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注重营造预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自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大海啊,故乡》这一课,整堂课同学们表现积极,能按要求来演唱歌曲,得到我的教学目标。通过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让学生随着音乐划拍哼唱旋律,运用了体态律动法,让学生随伴奏身体律动,通过不同的形式,使学生更加熟悉歌曲。在同学熟悉歌曲、韵律的情况下,进行音乐创造活动,但是学生能力欠缺。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兴趣。在面对一种新的乐器时会非常兴奋,会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正因为这样,会出现一个纪律问题,一个人教几十个学生,如果大家都随心所欲乱吹一通,那就是噪音四起、嘈杂刺耳。
因此在竖笛教学的之一课要和学生交代清楚吹奏学习的`纪律,将这一纪律要求贯彻到底。才能保证竖笛学习正常、高效地进行。竖笛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聆听的习惯培养,追求轻柔的音色,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吹奏习惯和听辨能力,进而培养音乐审美的能力。教学时尽量设计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避免机械化的教学。
五年级学生是我觉得这四个年级中没那么吃力的年级。学生性格比较活泼,接受能力也比较强,有一定的表演欲,音乐基础也比较扎实,但在歌唱方面,气息、音准还有待提高,在情感表达方面少有欠缺。他们在面对比较新颖的上课形式时,好奇心会增强,更有求知欲,使他们在其中享受到快乐,陶冶情操。因此我选择了五年级其中一个班上了一堂《青春舞曲》汇报课。整节课是比较完整的,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形式丰富新颖,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时间把控准确。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在教态方面,教学表情、语言还有点欠缺;在教学设计方面,设计环节要合理,虽然设计丰富是好的,但要适用于整个实际课堂,要把难点解决透,面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要及时做出调整并处理。
四个月的任教,得到了不同的教学实战经验和教学智慧,也总结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反思,使我的教学更快地成长。
这个学期接到任务要全面实行自主高效课堂,课改的实施让我这位年轻老师不知所措,因刚开始工作两年多,教学模式是师讲生听的老旧模式,所以课改对我来说要求很多,对现教的二年级学生自主能力表达能力不强的情况来说难度也大。
开学之一个星期,每晚都在备课,研究。自主课堂是让孩子预习,用导学案在课堂小组讨论、展示、评价。所以我开学之一天就下发了导学案,也指导孩子晚上怎么去用导学案预习。第二天检查预习情况不是很好,班里49位孩子,有十多位孩子是没有按要求的,而其余三十多位孩子虽然做了课文的笔记,但询问他们怎么预习,自己的预习步骤也是不清楚,或不是按要求,而是随便预习。所以我第二天又上了一堂预习课。下午进行自主课堂,四人为一组的'讨论,但导学案的步骤他们难以一步一步做,小组组员之间也有些不会讨论或各做各的。秩序有点乱,整堂课一组一组去教他们讨论,完全没有展示评价的步奏。所以又留到了第三天。第三天的两堂课也是上的不好的。晚上布置的预习第四天检查时也还是有些孩子为按要求完成。
作为这个星期这样子上课的教学模式,深刻感到高效课堂不是那么容易接受。所以停下脚步深刻反思怎么能让二年级的孩子去好好上这堂课。
1、导学案开始要做的简单,预习步骤、上课讨论的问题要写的简单明了,不随意上网下载,根据班里孩子情况来制定。
2、不急于求成,一下子完全放手上高效课堂,对孩子接受能力是种挑战,接下来要一步一步地教,这个月先教怎么讨论和组里的角色分配,下个月再教怎么展示、提出疑问和评价,先用ppt引导讨论,后期步骤明了再下发导学案课堂上自主学。
3、老师的备课充分,自主课堂上孩子提的问题老师必须能够解答,并能想到孩子能提什么问题。
4、让每个孩子理解高效课堂的操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