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红苕尖的川味做法简单好吃,蒜蓉红苕尖怎么做好吃

1、蒜蓉红苕尖的做法,蒜蓉红苕尖怎么做好吃,蒜蓉红苕尖的家常做法

红薯叶又称红苕尖,为旋花科牵牛花属,红薯秧蔓顶端的10-15厘米计嫩叶、叶柄成为茎尖,也是食味更好的部分。近年来因其诱人的保健功能而日益受到世人的青睐。具有显著的食疗保健功能,是很有开发价值的保健长寿菜。

红薯叶又称红苕尖,为旋花科牵牛花属,红薯秧蔓顶端的10-15厘米计嫩叶、叶柄成为茎尖,也是食味更好的部分。近年来因其诱人的保健功能而日益受到世人的青睐。具有显著的食疗保健功能,是很有开发价值的保健长寿菜。

主料:新鲜红苕叶一盘

配料:干辣椒 适量 蒜蓉:适量

步骤:

1:红薯秧选最上面的嫩叶,把嫩叶摘下来洗干净装盘。

2:在炒锅里加少量油,加热,然后放入辣椒翻炒。

3:待辣椒出味以后,把红薯叶放进去翻炒。

4:到红薯叶快熟时,放盐和味精,稍等2-3分钟放入蒜蓉翻炒。

5: 闻到蒜香即可出锅,盛盘食用。

温馨小提示:

蒜蓉和辣椒可根据自己口味调理。

2、红苕尖的川味做法简单好吃,蒜蓉红苕尖怎么做好吃

天冷起来后,小区门口的烤红薯摊,生意忙碌了许多,当看到热气腾腾的烤红薯从炉子里拿出来,人们小心翼翼而又充满幸福地咬上一口时,我总是会想起多年前在乡下和小伙伴们在放学路上偷红薯、烤红薯的情景。不像现在,红薯的“甜”带来对生活的调剂;那时只知红薯高产能填饱肚子,是大家的口粮。

王九云 | 文

豫记yjhltxdjm

河南人称之为红薯的这种食物,其实有多个名字,地瓜、山芋、白芋、红苕、番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红薯对土壤不太挑剔,山坡、平地、砂土、粘土都能适应。我的故乡在豫北,三面坡地环着村子。春天,站在坡上远望,除了少量的麦田,到处都种着红薯。

翻红薯秧和偷烤红薯的事儿

记得小时候,一开春,生产队就忙着育红薯苗,等苗长到半尺来高时抽出来,再栽到大田里。红薯苗栽下很好活,个把月叶蔓就爬得满地嫩绿,茎上还长出许多须根。

怕被人发现,我们把红薯从根部拽断,埋好坑,扶正秧子就跑到沟岸边,就地挖个坑,找些干柴点着,把红薯扔到火堆里,便到沟河边采野花去了。玩一会,拿小棍扒拉出红薯,捏捏,软乎了,把外边那层黑不溜啾的硬痂揭掉,露出乳黄的薯瓤,我们哪里还顾得上烫嘴,狼吞虎咽,弄得手上脸上都是黑乎乎的。

有时两个“花猫脸”彼此一看,哈哈大笑,继续享受这饕餮美味。有时候被过路的大人发现,免不了挨一顿臭骂,嫌我们祸害。

遛红薯时,为啥恁卖力

霜降刨红薯,小孩子在前边割秧,大人在后边刨,一抓钩下去,嘟噜打蛋的都跟着上来了。小脚老婆儿坐在草苤子上,把红薯上的泥土拨拉干净,扔成堆。

秋阳下,一堆一堆的红薯泛着红光,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歇晌时,牙口好的会挑一块光鲜的红薯,用树枝或瓦片刮掉皮,咬一口,嘎嘣脆响,嘴角溢满甘醇的乳液,解渴又充饥。

一块地刨完,会计夹着算盘拿着帐薄,保管员推着大磅秤,把红薯和红薯秧按人头分成一堆一堆的,压上写着名字的纸条,下晌时,大人孩子背的背,抬的抬,把自家分得的一份弄回家。有人力单薄的人家,大伙儿也会帮忙送回去,虽然农村人不会说那个“谢”字,谢意却挂在脸上。

红薯刨完,由队长统一组织刨二遍,把遗漏的红薯刨干净,我们叫做遛红薯,遛的红薯不充公,谁遛得多,要得多。队长下令第二天早起遛红薯,头天晚上大伙就都把得劲的抓勾、箩头准备停当,天蒙蒙亮,钟声一响就百米冲刺般的往地里跑,到地头排山倒海似的翻着脚下的黄土,哪怕一根红薯毛儿,一块红薯皮儿也要拾到箩头里。

红薯的吃法,如此多

自从分到红薯,便是我的幸福日子了。一放学,甩下书包就去掀蒸锅,往往此时母亲早已把红薯蒸得透熟,热气腾腾的等着我们姊妹回来。抓一块烫手的红薯在手里倒腾着,吃到嘴里舌头卷来卷去没地儿放,哧哈哧哈的回着气。

有时候一口干面红薯堵在食管里,上不来,下不去,压得咯咕咯咕白瞪眼,因此我最喜欢吃那种紫色的细长红薯,软乎乎的,甜津津的,咽下去顺当。

为便于储存,家家都打着红薯窖,把红薯藏在窖里,用土封住口,啥时候吃都像刚刨出来一样新鲜。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夏交接。存放的红薯控了水分,又软又甜。另一种储藏法,是用礤床儿把红薯擦成薄片,晒到房顶上、鸡窝上、猪圈上,甚至窗台上,只要有巴掌大的平地儿,就能晒几片。

也有许多人家把成筐的薯片抬到麦地里,一片一片摆在麦苗上。这家一片,那家一片,远远看去,好像草原上的羊群,非常养眼。那时候虽然穷,但人的精神富裕,不用人看,晾晒几天,谁也不偷谁。

晒干的红薯片,可以煮着吃,也可磨成面,蒸成窝头,蒸熟的窝头放着光,甜筋筋的,比现在超市里上色的窝头好吃多了。那时候的“黑驴打滚”算是改善生活了,一层薄薄的小麦面,一层厚厚的红薯面,上下摞在一起,卷起来,切成馍样,上笼蒸。蒸熟了,一掀开笼盖,热气腾腾,有白有红,还真像黑驴在白面里打滚呢。

我舍不得先吃白的那层,总是先揭开那层黑的吃,把白的留在最后,用牙齿一点一点咬。那时家庭主妇都会粗粮细做,用红薯面烙成饼,或用饸饹床压成面条,因红薯面没白面劲道,压成的面条很短,像蝌蚪大小,故乡人叫“蛤蟆咯蚪”。

红薯面条捣点蒜汁,吃的满口生津。我们生产队还学会了漏粉条,用搅拌机将红薯绞成渣,澄成粉芡,漏成粉条或垛成皮渣。红薯叶柄都不扔掉,炒菜吃,熬饭喝。剩下的老梗子和根喂猪。

在那个年代,红薯就是上帝,就是救命粮。虽然很多人吃红薯吃得吐酸水,可离了红薯只好饿肚子。“红薯饭,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句民谚成了饥馑年代的象征。那时候谁家能吃顿一箩到底(不留麸子的麦子面)的面条或者小饼儿,那可是够风光的。

我家邻居大顺爹,要是老婆做的红薯面条,他就蹲在自家院子北墙根一吃了事,要是老婆烙了小锅盔,他就左手端了稀饭,右手五指顶着锅盔抗到肩膀上,走到饭市儿,眉飞舞色地开喷,边喷边把锅盔往上一举一举的,生怕别人没看见。

稀饭喝完了,锅盔还没舍得吃几口:“你瞧这娘们烙的锅盔太大了,哟人(一人)还吃不完嘞。”谁也心知肚明,但谁也不通透这层窗户纸。

我胃口好,虽然天天吃红薯,却从没吐过酸水。母亲常说是红薯把我养大的,我刚学会坐的时候,母亲去地里干活,把我放到缸盆里,半块红薯我吃得鼻子眼里都是,一直吃到母亲回来。我初中毕业后去生产队干活,母亲怕我饿肚子,总是把蒸好的红薯焙在煤火边,等我下晌回来吃。

焙好的红薯,样子很难看,像个枯缩老头,但若轻掰慢展,屡屡金黄拉扯不断,咬一口,那筋拽拽的甜哟,真不知道说啥好了。待我参加工作乃至成家以后,每次去看母亲,煤火边都会给我留着筋拽拽的甜红薯,回来时,母亲还要我带一些。

现在日子好了,红薯品种也多了,养生专家还把红薯归为“补虚益气、去燥抗癌”的保健食品,而且 *** 成薯片、薯条等零食,堂而皇之地进入大小超市。

但是无论怎样提高红薯的地位,我总是吃不出当年的味道。每次走在家乡的阡陌小道上,望着那山坡,那河岸,那大块小块的农田,思绪滚滚,似乎闻到了当年的红薯香......

嗨,那筋拽拽的甜红薯哟......

(图片来源于 *** )

作者简介

王九云,安阳人,教师,文学爱好者,喜欢乡土文学,文章散见于多家报刊,散文《萤火微光亮童年》曾获得2015《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