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她死前为何要发下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冤》在高中作为选修古文之一,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详细分享这个故事,咱们一起往下看!
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是一位穷书生,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缠,便把年仅七岁的她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十七岁与蔡氏之子成婚,可成婚没两年,丈夫就生病死了,只剩下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
当地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一天,蔡婆婆生病了,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忽然不舒服要呕吐,就让给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几下就咽了气。张驴儿没想到毒死了自己父亲,恼怒不已,便把***的罪名栽赃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贪赃枉法,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不问青红皂白便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窦娥受尽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知府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大了,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供,承认是自己下毒。于是贪官知府便将窦娥定了死罪,押到刑场去处决。一路上窦娥被骂。没有人站出来证明窦娥被冤枉,一群人在看热闹。
临刑前,窦娥满腔冤屈无处可诉,她不想就这么白白死去,于是含着热泪向苍天起誓:“我窦娥真的是被冤枉的,我的冤屈只有老天爷知道。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死后,一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我的尸体,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
为什么要发毒誓“六月飞雪”?古代的人在骨子里是迷信的,他们敬畏神仙佛祖,敬畏那些超自然的现象。
窦娥所处的那个时代充斥着种种政治灰色地带,官吏对底层百姓的欺压永无止境,法律只为有钱的人服务,地痞恶棍在民间大行其道,地狱空荡荡而恶魔在人间。
社会制度依然没有公正可言,法律无法捍卫老百姓心中的正义,他们只好把希望寄托给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上苍。超自然的力量的救赎是他们最后一息尚存的希望。
因此,窦娥说,希望自己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自己的尸首。
一方面,这说明临死前的她对世间是绝望的,她只好带着卑微和愤恨,祈求老天睁眼,还自己一个清白。一方面,雪是纯洁的象征,而她周围的一切都是污秽的。
窦娥希望雪能掩埋自己的尸首,也是一种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的愿望。再者,六月飞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如果真的发生,也是影射了这个世界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这也是窦娥在临死前对这个世界的嘲讽。
为什么要发毒誓“大旱三年”?大旱三年是窦娥的三桩誓愿里面最为狠毒,持续时间最久,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桩。
在古时候,天灾是比人祸要可怕得多的东西。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很多现象都无法解释,人类创造还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准,因此抵御灾害的能力是很薄弱的。
古代当官的人,最害怕的就是遇上天灾。一方面,他们在天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只能看着百姓身处水深火热。另一方面,对那些贪官污吏而言,一旦遇上这种灾年,他们就无法从百姓身上抽到更多的油水,朝廷也会给他们施加压力。
这桩誓愿就体现了窦娥对整个社会的愤恨。地痞张驴儿欺凌弱小固然可恨;知府收受贿赂、助纣为虐则更胜一筹;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已经是一个完全不讲求公正的社会,做一个好人的信念就这样一点点消解。
其实窦娥最初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子,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和困顿,她很少抱怨,只是安分守己地和婆婆二人相依为命。并且,她善良到什么地步呢?她在受刑前,还 *** 不要让婆婆蔡氏看自己的尸首,因为她怕老人家悲痛。
就是这样一个连死都不愿意牵累家人的善良女子最后发出了这样狠毒的誓言,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阴暗,把这样一个心底纯良的女子逼上绝路,不给一个好人一条活路。
故事的最后,三桩誓愿全部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这种超现实主义描写手法赋予了这个悲剧掷地有声的力量。窦娥的死也是给世人留下的一曲对抗社会不公和黑暗的回肠荡气的悲歌。
“我比窦娥还冤呐!”
这句话一度大家形容自己很“冤枉”的梗,这侧面说明,窦娥早就成为了“千古奇冤”的代名词。
窦娥是一个感动了无数观众的角色。她的故事源自元朝关汉卿的《窦娥冤》这部经典作品,讲述了她因遭受冤屈而含恨而终的悲惨经历。
在剧中,窦娥临终前发下了“三大毒誓”,这些毒誓不仅彰显了她的冤屈和愤怒,同时也让观众对她产生了深厚的同情。
然而,第三个毒誓却让百姓唾骂,这是为什么呢?
窦娥自幼失去母亲,跟随父亲窦天章生活。
窦天章是个穷困的读书人,为了上京赶考,把女儿卖给了蔡婆婆做童养媳,蔡婆婆给她改名为窦娥。
窦娥本在蔡家过着富足的生活,但后来她的公公和丈夫先后去世,她和蔡婆婆过起了双双守寡的生活。
她虽然年纪不大,但孝敬婆婆,家里大小事务,她一应具揽,把上上下下打理的井井有条。街坊邻居一提起她,都是赞不绝口,蔡婆婆也疼爱窦娥,从不把她当买来的丫头。
日子虽穷苦些,两个女人相互扶持,倒也过得温馨幸福。
然而,一场厄运突然降临到了蔡家。
这天,家里已经快断粮了,蔡婆婆突然想起来“赛卢医”还欠他们家十贯铜钱,连忙翻箱倒柜寻来借据,孤身前往赛卢医的医药铺子要账去了。
可这赛卢医不是什么好鸟,要是放在以前,蔡婆婆家男丁都还在的时候,他或许还有几分忌惮,现如今蔡家孤儿寡母的,两个小娘子,他自然不屑一顾。
他不但不还钱,还出言嘲讽,见蔡婆婆迟迟不肯离去,他恶狠狠地把结局抢来撕碎,然后对着蔡婆婆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就在蔡婆婆快被打的不行了的时候,附近的一对混混张驴儿父子听到动静,连忙上去救下蔡婆婆,把人送回家了。
可千万别觉得这对父子就是什么大善人,他们的可恶程度,比着那赛卢医有过之而不及。
他们出手解救蔡婆婆,是因为早就知道她和儿媳窦娥两人相依为命,并且窦娥长得漂亮又能干,张驴儿想借此机会接近窦娥。
张驴儿跟父亲装模作样的把蔡婆婆送回家,然后反手关上门,一脸奸邪的看着娘儿俩开口,让他们两个分别嫁给自己和自己的爹。
蔡婆婆大惊失色,怎么也想不到刚出虎穴,又进狼窝。窦娥也是吓得小脸儿苍白。
但面对两个身强力壮的男子,以性命威胁,蔡婆婆还是泪眼婆娑的无奈同意了。
张驴儿他爹一脸坏笑上前,满嘴的污言秽语,就想调戏蔡婆婆,哪知道被旁边的窦娥一铲子拍开手,她虽然害怕,但还是坚强的站在婆婆面前,警告他们,自己宁死不从!说完还不忘记回头安慰吓得抖若筛糠的婆婆。
张驴儿父子看窦娥年纪虽小,却软硬不吃,恨得牙痒痒,张驴儿阴狠的瞪了她一眼,心下暗暗算计,打算先下药毒死蔡婆婆,再霸占蔡家家产,最后强占窦娥。
说干就干,第二天,他偷偷把药下到酒水里面,谁知道这顿饭蔡婆婆还没来得及吃,先被张驴儿他爹抢先狼吞虎咽了起来。
一顿饭还没吃完,他爹就感到腹中一阵剧痛,然后一口血吐出来,就这么一命呜呼了。
张驴儿破门而入,看到死的是自己亲爹,不但没有伤心,反而恶向胆边生,直接反咬一口,说是蔡婆婆毒死了自己的爹,并且以此为借口,逼迫窦娥嫁给他。
窦娥虽然年轻,但也是个贞洁烈女,她坚信高堂明镜,总能给她一个公道。
于是窦娥当场咬破自己手指,以鲜血写下一纸诉状,要将这张驴儿告上衙门。
窦娥还是太相信这所谓的“青天大老爷”了,这位大人早就被张驴儿“孝敬”过,他只是大眼一扫状纸,然后就摸摸自己的两撇小胡子,大喝一声,指责窦娥诬告。
然后在窦娥震惊的目光中,下令对她“大刑伺候”,逼迫她承认***,窦娥被折磨的生不如死,却还是宁死不屈。
台上的大人两眼一转,传人将蔡婆婆拖上来,要让她顶罪。
窦娥不忍心让蔡婆婆遭受酷刑,于是只能含泪替她承担了死罪,签字画押后,当即就被押往刑场。
窦娥在临死之前,仰天长啸,悲愤之中发下三大毒誓:
“若我冤枉,则鲜血将溅在三尺白练之上!
若我冤枉,则六月降下飞雪,遮盖我的尸首!
若我冤枉,则楚州城亢旱三年,颗粒不收!!
……”
她字字泣血,凄厉的声音回荡在整座楚州城中,听到之人皆是心中戚戚,或惊或惧。
窦娥头颅被斩下,没想到头两个誓言真的一一实现,先是血溅白绫,然后炎热六月,竟疏而降下鹅毛大雪,缓缓将她的尸体掩盖起来。
这些毒誓不仅证明了窦娥的冤屈,同时也彰显了她的清白和贞烈。她的故事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人心。
一时间人心惶惶,满城百姓皆惧,城中流言四起。
头开始,城里面流言还是比较偏向窦娥的,都在为她叹惋,结果谁也没想到,窦娥这第三个毒誓,也应验了……
楚州城真的开始大旱,整整三年,没下过一场雨。
亢旱三年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和灾难。
在古代中国,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亢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进而引发饥荒、瘟疫等问题。
据《元史·永乐本纪》记载,元朝至元十六年至至正二十八年,全国共发生了十八次大旱,其中楚州就有六次。这些旱灾造成了百姓的死亡和流离,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因此,人们认为窦娥的第三个毒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她的冤屈和愤怒,但却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所以老百姓开始怨声载道,从一开始的怜悯窦娥,到后来全城百姓一起唾骂她。
那就有人问了,窦娥的冤屈明明是张驴儿和县官造成的,她为何要发下这个针对全城百姓的毒誓呢?
其实啊,并不是她心生怨恨,搞“无差别攻击”,原著中的一些细节处,是可以看出缘由的。
窦娥在行刑前,周围百姓或嘲讽,或看热闹,明明大家都知道那张驴儿不是什么好人,却无一人站出来替她说话。
面对麻木不仁的众人,她感到深深的绝望,也痛恨这些“冷漠的旁观者”。
所以她在剧中说:“我窦娥,冤枉死,不得善终,我死后,楚州三年不雨,看你们怎么活!”
她的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的冤屈的表达,也是对当时的朝廷暴政的控诉,更是对那些不敢为她说一句公道话的百姓的讽刺。她想利用这种 *** 来证明自己的冤情,也是为所有受冤的人鸣屈。
窦娥在许下第三个毒誓时,也是有着一定的目的和价值的。与其说她是为自己鸣冤,不如说她是为所有受冤的百姓鸣屈。
她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唤醒人们对当时社会不公的一种抗争,也是用来警醒那些冷漠无情的大众群体。她的这种行为,也是作者关汉卿的一种思想和情感的体现。
关汉卿是元朝末期的一位杰出的戏曲家,他的作品多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苦难,也反映了他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他通过窦娥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冤死的女子的悲惨命运,也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黑暗的社会的真相。这个故事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窦娥的故事是一个经典的悲剧故事,她的三大毒誓也成为了经典的文化符号。虽然前两个毒誓让人们同情窦娥的冤屈,但第三个毒誓却因为给百姓带来苦难,而让人们唾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不仅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更需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和正义。
《窦娥冤》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绝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个好看的故事,而是它背后隐藏的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真理的探讨。窦娥的冤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个底层老百姓的冤屈呢?
“倘若今日我不为他人发声,那明日何人替我鸣不平?”
这其实才是关汉卿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他希望能用这个故事,唤醒麻木的百姓,让大家不要做那个“袖手旁观的帮凶”。
关汉卿真不愧是一代大师,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内核,即便放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过时,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窦娥的第三个毒誓,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自私、残忍的行为,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抗争和警醒。
她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唤醒人们对当时朝廷暴政的反抗,也是用来警醒那些冷漠无情的大众群体。
窦娥的第三个毒誓,也是一种对百姓的一种考验和启发。她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考验人们的良知,也是用来启发人们的仁爱和同情。她的这种行为,其实也是作者关汉卿的一种教育和引导。
#头条创作挑战赛#